最近读完了Roy F. Baumeister 和John Tierney写的这本Willpower, 中文翻译是《意志力》。总体觉得这本书属于偏scientific的风格,大量引用心理学和社会学的实验和研究成果。看完把能记住的点写下来,同时也训练自己通过输出来提高学习的成效。
以往我们通常认为willpower是可以通过锻炼不断提高的,但文中的主要观点是说一个人短期内的willpower其实基本是一个定值,而且除了遗传和早期成长环境的因素外。每天的willpower很大程度取决于一个简单而质朴的事实:血液循环中葡萄糖的含量。缺乏的情况下willpower就会很弱。所以有时觉得做决定困难或者难以付出行动时,其实可能只是因为饿了。吃个好的早餐很重要。比如不要在饥饿的情况下做重要决定,或者和老板探讨工作等。比如觉得自己身体不听脑子使唤了(该去锻炼不想去等),可能是需要补充糖分了。
与以上相关。书中一个重要观点是decision fatigue,可以理解为在短期内相对恒定的willpower下,做每一个大大小小的决定其实都是要消耗willpower的,所以做了很多决定之后,就会出现“由于已经做了很多决定后产生的心里疲乏”的状态。比如外出到了饭点还没吃饭时,随着饥饿感增加,会对去哪里吃饭或者吃什么方面的选择条件越来越降低。倾向于从多维因素考虑(口味,距离,价格等)到单一因素。人每天所做的决定可以分为本能性决定和需要耗费willpower的决定,已经形成习惯不需要太思考的决定(比如早饭后收拾餐桌)就是本能性。另一种如刻意练习(比如想一个算法,制定旅行计划,晚饭吃什么等等)都需要消耗willpower。启发就是要通过建立好的习惯来节省willpower资源,把更多需要消耗能量的决定通过建立好的习惯转化为本能性决定。把稀缺宝贵的willpower用到对自己重要的决定上去。比如一周to do list上只定三个目标集中完成。
有外界的monitor(监督)机制有利于保持强willpower,比如如果跟踪自己的时间和金钱的花费,或者对外(亲戚,朋友,一些网站)公布自己的一些计划,有助于坚持达到自己的目标。
关于教养孩子的一章很有启发。说孩子犯错时,对孩子的惩罚中有三个因素:consistency(一致性), speed(时效性), severety(严厉性)。重要性是依次递减的。也就是说,一致性最重要,比如孩子犯了同样的错位,父母不能根据自己心情好坏有时严厉惩戒,有时不予理睬,那么孩子就会confuse。通过一致性的反馈来给孩子建立一套规则非常重要。时效性居中,惩罚距离犯错的时间越短越有效果。其实严厉性反而最不重要,也就是说只要有一定程度的惩罚尺度,保持一致就好。这点让我想到机器学习中也类似,比如数据中的特征值和标签规律很明显,那么分类器就很容易学习而产生一个rule-base系统。反之如果同样特征值标签相反,那么容易confuse分类器。说白了就是父母其实得需要利用自己的willpower来保持一致性,训练具有willpower的孩子。
通过节食减肥很难有长期成效,因为通过节食减肥最大的矛盾在于:要有willpower才能控制自己节食,要吃才会具有willpower。所以还是得通过建立好的习惯(比如把零食放在自己看电视不容易够到的地方,固定情境下做固定事情)等逐渐减肥,才是可持续不反弹的。